太山有“梦”清音来
石云诗赏/古董
游太山有梦
欲向幽山结草庐
小溪奇曲树扶疏
几声莺啭晴天过
方内嚣尘两耳无
太山位于太原晋源古城风峪沟群山之中,海拔1178米,以形似“太”字而得名。山势陡峭,山境幽深,黛峰耸峙,松柏成荫,景色秀丽宜人,古建筑群、绵延起伏的山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交相辉映,且文物古迹很多,著名佛刹龙泉寺也坐落于此。正是这山水和人文荟萃的殊胜佳境,让石云先生到此流连忘返,不免诗兴大发。
石云先生《游太山有梦》,用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人与景的复合却境界骤出,妙谛天成。这是一种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的艺术手法。若非诗人在意态安闲、心思澄静的状态下,与幽山、草庐、曲溪,树影的清幽寂静物性悠然相会,便无此天籁之作。
诗作开篇打破寻常先写景再抒情的俗套,而是一开始就直接融入欲返自然、山林结庐的胸臆,深入其中,正要渐入佳境,忽见小溪奇曲,树影清疏,第二句当中的扶字,妙不可言,树扶疏影,更衬托出山野之旷芜,山高林深,鲜有人烟;正疑似山穷水复,不知欲往何处的时候,几声
莺啭让人感到疲乏的旅途中有一线安慰:看前面不就是晴空开阔的所在吗,处在其中,恍如隔世,两耳不曾也不必闻到红尘的喧嚣和烦忧,当下乐在梦境,即得清静。这需要有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方能捕捉到空山鸟语响和深林光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幽静境界和心灵感悟。
《游太山有梦》的梦蕴藏着深邃的美学色彩:由质实到空明,决不止是一个诗歌的风格问题,也不止是个意境问题,而是诗歌艺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着它对于人类的价值。及人们不再以客观摹写自然山水为目的,而是使山水物象成为心灵的投影。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式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他们本身或是他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
《游太山有梦》既得其形又通其神,形神交融,如写意画作,干湿浓淡,浑然天成,恰到好处,又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入乎其内,须有慧心,善悟;出乎其外,当有慧眼,识观。善于出入内外,方能形神兼得。石云先生的山水诗,呈现的正是这种形神兼得的特色。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