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资源,主要有三个:儒、释、道,儒家是入世的,讲究修齐治平,道家和佛家都是出世的,他们的目光指向山林。所以传统中国文人都有归隐的情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仅穷时要归隐,达时也同样心向山林,向往山林之乐。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石云任建国兄属于大隐,他将写诗作为调剂生活的手段,他归隐在古诗里。
关于作者的职业,我略有耳闻,诗歌是他的爱好,与他的职业毫不相干。我有一个理论,理论的第一条是:一个人如果有高雅的爱好,这个爱好距离他的职业越远,这个爱好就越值得钦佩。比如我在作协工作,同时又爱好写作,出过几本书,那只能算是工作比较有成绩,不值得怎样钦佩。但如果我像我的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情况下如果我还爱好写作,出过几本书,那么我就值得钦佩。建国兄雅好诗歌,诗歌离他的职业十万八千里,这样的爱好值得钦佩。理论的第二条是:一个人有高雅的爱好,如果这个爱好又与金钱无关,这个人就更加值得钦佩。为什么呢?理由如下:如果他的爱好与金钱挂钩,以写作而论,他的写作是为了增加收入,那写作就成了他的职业,第一条已经说过,这个不值得钦佩。我不是说职业作家不好,而是说职业作家写得好,纯属应该,就像每个人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样,完全理所应当。古体诗发表的机会不多,收入基本谈不上,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种高雅的爱好,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更加高雅的爱好,这样的爱好更加值得钦佩。
众所周知,中国诗歌始于《诗经》而盛于唐,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至今许多家长让孩子背唐诗,可见唐诗的深入人心。我最近应作家出版社之约,在写作《温庭筠传》。大家都知道,这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因为这件事情,我每天都读唐诗,所以对古体诗有些浅见。我觉得古体诗有个好处,为除诗歌外的其他当代文体所不及,那就是古体诗可以即时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喜怒哀乐。这个小说办不到,散文办不到,戏剧影视办不到,文学评论也办不到。温庭筠的先祖是初唐名相温彦博,先祖的荣耀规定了他的人生,他心向官场矢志不移,可是晚唐社会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他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他曾经入深山修道,又四处寻访禅师,住在禅师的精舍里,与禅师作彻夜长谈。建国兄比温庭筠幸运,可以有所作为,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
建国兄一边践行着儒家的修齐治平,一边享受着道家与佛家的优游世外。《石云诗草》是作者多年诗作的结集,我喜欢其中的山水诗。中国的山水诗起源于谢灵运,他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我认为好的山水诗讲究画意,以我粗浅的认识,就是说诗中要有画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山水诗与山水画是相通的。我觉得画意指向道家与佛家的山林之乐与禅意。我喜欢的山水诗,首先是读古画系列,如《读唐寅<越来溪图>》、《读黄公望<水阁清幽图>》、《读髡残<山水画>》、《读华喦<桃花鸳鸯图册>》,等等。传统山水画的精神与山水诗,可以说一脉相承,所以这些读画诗更接近传统山水诗的精神。其次我喜欢的是得山水画意趣的山水诗,如《闲情》、《小池寻诗》、《微雨》、《晋阳湖小景》、《登天龙山》、《山行》、《汾河散步有感》、《油菜花》,等等。
刚才说过,中国诗歌始于《诗经》盛于大唐,中间和以后,还有诸多诗歌名篇。中国的传统文学资源,除了诗歌还有词,词以宋代的最佳。建国兄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属于科班出身,如今又是山西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所以他对中国文学史了然于胸,《周鼎唐香清韵袅——中国古典诗文赏会》所选,都是各个时代的诗词名篇。书中不仅分析透彻到位,而且文字优美非常好读。这样一本书对普通读者有普及作用,普及中国的传统诗词。
关于《周鼎唐香清韵袅——中国古典诗文赏会》中的两篇文章,我想作些补充。第一篇是《贺知章<回乡偶书>两首对读》,我可以补充的是,《回乡偶书》所呈现的悲戚戚的形象,不是晚年贺知章的常态。《新唐书•贺知章传》上说,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因为他的家乡杭州,有座四明山。怎么个狂法呢?他狂饮不止,遨游街巷,醉后作词,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皆有意味,又善草隶书,好事者供给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时人视为至宝。历史上的贺知章,是经常酣醉,醉后就写词,或者写草隶书。悲戚戚的老者,只是他瞬间的形象。另一篇《刘禹锡贬谪时期的诗歌创作及成就》,我可以补充的是,刘禹锡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如何有个性呢?《旧唐书•刘禹锡传》上说,王叔文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赴任的路上,又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朗州一待就是十年。元和十年被召回,他又写诗讽刺执政,结果再遭贬谪,这次更长是十四年。太和二年再次被召回,他一点也不吸取教训,再次作诗旧事重提,好在这次政敌都不在了。就是要讽刺政敌,哪怕你位高权重,再贬十年无所谓,这样的行为,只能用有个性来解释。前后被贬二十四年,他的贬谪时期是很长的。所以要作以上的补充,是因为作家的个性会影响他的作品,了解作家的个性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
2014年6月16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