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石云任建国先生写评的过程中,在某一时刻,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虚实相生的人。
《石云诗草》、《周鼎唐香清韵袅》、《石云诗书》三本装帧雅致的书,分别代表了诗人石云在古诗、古诗评论以及书法造诣方面的得意之作。作为诗人,我或许更偏重,或者更愿意对诗歌谈一些看法。
《文心雕龙》里的“原道”这样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纹明,自然之道也”。通读《石云诗草》,诗人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每首诗好似一幅幅写意在案牍铺展开来,令人神醉其间。这也难怪诗草的大部分篇幅皆是由画入诗,诗人石云通过感觉印证了一个“无迹可求”的境界。将情趣隐于意象,静中坐,观万物,寄情于景,诗人石云不惜笔墨着重于诗的圣境,以唤醒掩埋内心深处的自然之道,逐步形成了自己文学素养中的自得和天趣。
《小园即景》、《高湖》、《晓吟》、《山居》、《山事》等诗,皆于静中得之,意象与情趣的完整契合,使之各成妙境。尤其《晓吟》:“溪水拥竹坞,吟哦意自殊。流泉飞似练,烟霭淡如无。”;《梵宇寺深秋》:“老枝悬朗月,野草漫红墙。古刹飞禽尽,霜天万籁藏。”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前者是有我,后者则是无我。诚然,诗人意图表达的东西在整篇诗中不提一字,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禅宗公案里有一段这样的禅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春来草自青。”讲的就是这个。有人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其实诗人写诗,大致如此。无论是《微雨》:“石屋尘世外,雀鸟跃然来”,还是《早春山行》:“飞鸟云霞逗,欣然无所愁”,或是《山事》:“恣意游山水,三生未肯休”等等,诗人无时不在彰显着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状态,一种隐士之风。或闲云野鹤,或耕读山居,或寄情山水,其清淡高天在望眼,绿水动静在一念。欲语之前,诗人已沉醉其间,不知往返,我想。
《春行》:“初春结伴寻幽谷,老腿迟迟稚子乖。喜觅软沙八尺卧,迷离似见鸟飞来。”,动静之间,言简而意繁,人世久矣,有灵动飞鸟遁来,怡然自乐,好似久渴得清泉,沁入喉间,醉在春时,顿悟大意。如老子所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应不远矣。
《沧浪诗话》中所写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皆充斥于诗人的每篇诗作中,如生死大梦,近于道,往返循环不休。诗人时而有我,时而无我,有无互立。心随所见有万千变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笔下意向见章法,成生命,万物静观,已然自得其妙。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