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常是勇者的行为。在石云这里,似乎还应该再加一重色彩,智者。
前几天,由山西文学院(山西网络文学院)、山西省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石云诗书合集》出版座谈会在省作协召开,省里文学界大腕济济一堂,规模盛大,把石云从人到艺术风格、成绩进行了一番全方位鉴赏。诗人吴炯更是提出“石云现象”。
现象缘何形成?
我的感觉是:与时代逆行。
比方,1980年代,一个火热的年代。国门新启,大家睁开了眼猛劲儿往西方看,大学生,拿金汝平先生的话来说,喝狼奶长大的--热衷于大部头的晦涩的西方书籍,可是,那会儿读大学的石云,沉溺沉醉于唐诗的韵律境界而难以自拔。
大概从2013年开始,石云开始在老家开专栏,以《石云诗草》 、《江山行吟》等等主题连续刊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石云书法,书写的是自己的作品,各种题材的旧体诗。这种情况虽非仅有,却也少见。也成为大家赞誉石云现象的一个风格表征。
省作协主席杜学文先生说,一个书家的造诣,体现了他对汉字的感悟理解,以及由此而来的认识表达。体现了对汉字的尊敬。因为汉字的形成与生命一致,是生命意义的附着(大意)。老家近来专心“字游三晋”,对这番话感触尤深。
从汉字的造字初心来看,使用键盘与使用毛笔,肯定不一样。汉字是前者的工具桥梁,是后者的精神家园。
从当下观察石云,以大时代为参照,似乎确实走了一条逆行者的路径,可他自己未必有这样想法。初时我想着石云白天红尘扰攘,闲时躲在诗词田园里,后来觉得“躲”字不妥。从与石云有限的交往来看,很少见他纠结。除了有一次听他议论,“文人画,文人诗,首先得是个文人才成”,日常的石云,总是平和儒雅,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不怨艾,不逾矩。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趋时,按我习惯的喜欢的来就好。
潇潇洒洒,就做成了自己。
所以所谓的逆行,实质上可能是做喜欢的自己的坚持、勇敢、智慧。
自己是自己的评价标准。
再一想,甚至觉得石云和山西,某种程度上可以互为代言--他们只要保持不变,就可以成为典范。
忘了在会上听谁论及保守主义的可贵。深得吾心。
因为没变,所以石云保留了一个古中国文人书生的范式:用诗表达情感,用毛笔写下自己的感觉。写着写着,就成了大家。
因为在很多地方变得不多,所以山西留下那么多古建,那么多戏台,那么多方言古语,那么多古村落,也因此留下了古中国的生活样态。成为众人共识里的文化大省。
我听过的石云最浪漫的事,是他自己讲的。某晚喝得酩酊,夜半回家。有风。风吹来半页残笺。他俯身捡起来看,竟然是不知道谁写的他的半句诗:月满去耕山。
--老家编辑部
《石云诗书合集》出版座谈会召开
7月15日,《石云诗书合集》出版座谈会在太原举行。
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罗向东,省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原一级巡视员张锐锋,省文联副主席、山西文学院院(山西网络文学院)院长张卫平等出席。
省城诗人、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及新闻媒体记者30余人参加活动。
省作协创联部副主任、诗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孔令剑主持会议。
《石云诗书合集》由由陈振濂、张锐锋作序,西泠印社隆重出版,作者石云原名任建国,诗书兼长,先后师从蕫锦璋、梁归智、李元茂、金林观诸先生,著有《周鼎唐香清韵袅--古典文学赏会》《石云诗草》《石云诗书》等集。
诗文散见与《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草堂》《扬子江诗刊》《黄河》《诗潮》等。近年连续举办“月满耕山”石云诗书展(2015)、“江山行吟”石云读画诗书作品展(2017)等诗书作品展多次。
其诗意境清雅有高格,其书古拙自然无习气,姚奠中、张颔、霍松林、冯其庸、柯文辉、刘正成、孙晓云、梅墨生、韩石山、张石山等名家都曾撰文称颂,深受广大诗人、书法家以及诗歌、书法爱好者喜爱。
座谈会上,省作协原一级巡视员、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作家张锐锋,《编辑之友》副主编、文艺评论家介子平分别重点从诗歌、书法两个方面作了主旨发言。罗向东、张卫平、李坚毅、病夫、高海平、金汝平、刘阶耳、吴炯、王国伟、闫海育、陈克海、薛国喜、金春平、张二棍、古董等参会嘉宾先后交流发言。大家还就中国旧体诗、现代诗、书法艺术、传统文化等多个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石云作品选
这是石云
《石云诗书合集》出版座谈会
精彩发言摘编
【根据发言人给出的发言稿摘编。
未经原作者过目。
按发言顺序编排。
小标是编者所加。】
张卫平:
石云的诗,汲取了中国传统诗歌的
艺术审美
石云的诗,汲取了中国传统诗歌的艺术审美,意境高古,格调高雅。
他的书法俊秀飘逸,自成一体。
这本《石云诗书合集》就是石云先生诗书结合出版的又一本著作,既可欣赏到他新近创作的诗歌作品也可领略到他的飘逸书艺,可以说是石云先生近几年创作的代表性作品。
这本著作很难得的是还有张锐锋老师的序言。张老师的序言洋洋洒洒近万言,从不同视角对石云先生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解读,对读者赏析这部作品开启了新的思路!
介子平:
石云有定力
石云兄在诗书方面已走得很远。我们之间有过合作,石云自诗、自书,属吟南画诗一路,我则为之每首诗写一篇赏析文字,一共60篇,在自媒体上正陆续推出。因为要配以文字,所以对诗进行过仔细研读,断定每首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而来的。
他的书。“二王”的底子,属尺牍手札一路,文气十足。无大名而有大貌,无大饰而有大质。在展览体盛行的当下,这种形式的书作,别具一格。近来他转攻金石,在大篆方面有所得,但还在探索中。时下书法界多耐不住寂寞者,石云兄则有定力,实实在在写字,一如他本本分分作人。
病夫:
艺术贵在
独特、个性、颠覆与反动
关于现代人的书法与古诗词创作走向,个人认为:当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陈词滥调附庸风雅,二是不能果断地脱离大众审美。
所谓艺术,贵在独特、个性,甚至是对已经传统的东西的一种颠覆与反动。从石云先生当下诗书创作已显露出觉悟的光芒,所以,我们祝贺,所以,我们期待!
高海平:
石云的诗有一种士大夫情怀
石云一手写古体诗,一手写书法,他的书法只写自己的古体诗,这在山西估计是独一份,在全国也不多见。这次西泠印社一次性给石云出版《石云诗书合集》《江山行吟·诗卷》,实属大手笔,可喜可贺。
石云诗中的山水田园和陶渊明不一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的是诗人自己的亲身经历,石云的诗有一种士大夫情怀,他渴望走入山水、走入田园,甚至有种“月满去耕山”的劳动精神,有种精神返乡的渴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现代写古体诗的诗人们很难达到的高度。
金汝平:
严肃意义上的诗人,
生命不息,写诗不止
一个中国博大文化的迷恋者,肯定是一个中国古典诗的崇拜者,二者不可分离。传统文化许多精妙神奇的因素,就隐匿于古典诗词中。
传统文化对某些人,只是空洞的概念,你不热爱传统文化具体细微的呈现,传统文化是外在的他者,和你的生命不发生关系,只是一个口号而已,一个知识而已,一个态度而已。
据我所知,石云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诗歌,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诗书画当成整体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石云的精神世界的内在制约与引导,互相对应,互相对照,互相支撑。这样一种传统对待学问的方式,在当代失传了。
写诗的过程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是去掉毛病与弊端,越来越趋于精神上纯粹或高贵的过程,气节和风骨,对人性美的追求,会通过诗歌潜移默化改造人。如果说石云作为一个好朋友,相处中,给我们一种快乐的而不是难受的感觉,我认为和他写古体诗有很大关系。
对于严肃意义上的诗人,生命不息,写诗不止。
刘阶耳:
万象茫茫谁解意
石云先生以“旧体诗”的格式发表的感叹,对当下“新诗”面临的发展困境而言,其实也不无启发意义。
自“文学革命”以来,“新诗”文体的合法化地位总之质疑不绝。但从中国诗歌发展大背景上看,这或许仍是“诗分唐宋”曾经带来的中国诗歌“结构性”合法化危机的持续跟进。由明及清“格调”派反复倡导,“神韵”派一度兴盛,“性灵”派世俗化面向,比照“新诗”百年演进历程,无独有偶,似曾相识。
从石云先生“山居”“江山行吟”诸多篇什中,他张弛有序出入“格调”/“神韵”的各类笔法自不待言;其中“拟古”的成分显然因倚重山水类“意象”所致。然而“一切加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后现代的残山剩水不过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景观而被过度消费,作为时尚的休闲生活方式带动了该类审美活动的极度活跃,“新诗”借此寻求与“传统”沟通所以难免。
我注意到石云先生善从“台”“来”“怀”所关联的韵部侃侃而谈,每每就否定的契机侧显“理想性”生活当下的意趣,肯定与否定纠结在一起势成必然,感兴、想象的方式过于相近固然不爽,但其内蕴的精神性的深层诉求却又令人感慨良多。情志往复间所跌入的难以直言的惶惑之状分明似别有意兴呀!鲁迅的《野草》不正是将该“丰富的痛苦”披沥得格外峭立幽深吗?
(石云先生的诗)逸兴遄飞,想象且激越,于是令我神往难禁。我认为他“独抒性灵”的,不失唐人兴象玲珑之妙,尽得宋人思理俐落的筋骨;凡是咏怀,无非“寄勃郁于幽闲”,但迥非“拟古”耽溺的俗滥的笔调,他无非是在黑格尔“普遍化的他者”立场上安顿他无所不在的破碎的“乡愁”!即他以一种普遍有效的方式承认别人是、同时也希望别人承认自由,是一个人,在这个意义上对他者有所作为。
石云先生诗书俱佳。其合璧的话语“节点”俨然若是。正如跨文体沟通对于主体间性的高度尊重那样,他要企及的风神/思理,是鱼龙翻滚,是独坐云中,是东西方“荒原”/“秋水”苍茫的视野汇聚,“思”清“格”老,不拘简贵,无论萧肃,“唤取鲲鹏画大弧”。对于他的这份意兴、想象,他的两句诗--万象茫茫谁解意,一丸凉月照空山--借用过来形容之,或许最相适宜。
吴炯
石云的格律诗开了新境
当代人写格律诗不易,难在格律诗反映当代生活,是不小的考验。
石云的格律诗开了新境。早年他的许多名句就让大家喜闻乐道,“兴来吟古句,月满去耕山”。“一丸凉月照空山”等等。石云诗歌的妙处在于意料之中开出意外之喜。月满去耕山,可以是实境,而读者接受到的更强烈的是精神上空间,宏大,开阔,清澈等等,都是读者可以随自己的修养去印证。虽然是短短两句,但读者可以反复吟咏,滋味深长。这样的诗歌,在石云的诗里是很多的。
在《江山行吟》里,石云读了很多古画,读的很深入细致,同时再用诗歌和书法表达出来,读这样的作品是很高的精神享受。
杨新中:
石云与两字、两词
石云先生诗书体现了两个jing字:一个是安静的“静”,一个是干净的“净”。今天,由西泠印社出版的《石云诗书合集》正式出版发行,能于西泠印社出版,说明了石云先生诗书造诣得到了明确肯定。
一个人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做成一件事,他肯定有着对这件事本身的哲学思维。石云先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两个词、四个字提供了广泛且坚实的基础支撑!它们是:诚恳、尊重。
诚恳与尊重极其重要,它们是基础,之后,才会有专注、独特等等成功之必备。
通过这套书及这个会议,石云把自己完全暴露在被分析、被研讨的最前沿,他渴望由这些能收获真知灼见,也由这些,他勇敢且苛刻地自己对自己发起又一轮更艰苦的挑战。以他自己的清晰笃定和专注热情,他肯定会不满足于今天。今天恰恰,仅仅是个标志,在他的诗书未来,他肯定会绽放出一次又一次比今天更亮的闪亮登场!
王国伟:
石云的大家气象
当下,能吟诗作赋的书法家不多,以自作诗为主体创作的书法家更是寥寥,而石云可谓是将诗歌创作与书法创作结合得水墨交融,意趣卓然的诗书大家。
诗歌的意蕴以书法的笔调深度呈现,书法的气韵将诗歌的意境完美表达。诗歌以书法名世,书法以诗歌丰盈,从而形成了石云诗书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石含烟雨云霞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家气象。
闫海育:
小字大情怀
石云先生作为一名诗人兼书法家,常将自己的诗句以书法小字的形式,写成一页诗笺、一幅诗联或者一纸扇面。
石云先生的诗作深得古人之风,或山居,或田园,或读画,或咏物,或行吟,兴来提笔,以书作诗,诗境远,字意隽,正如其创作的“兴来吟古句,月满去耕山”以及“万象茫茫谁解意,一丸凉月照空山”等诗句,安静文字的背后,其实隐匿着一个阔大的江湖。再看“孤舟独坐常吟客,别有胸怀寄大江”以及“借得十斗杨家酒,醉看黄莺吟我诗”等诗句,我必须由衷地赞叹:“石云先生把小字写出了大情怀。哥写的不只是诗书,更是生活满满的情怀。”
张鹏远:
山居三家
我以为,古人以五言诗写山居者,最佳的当属王维和温庭筠两位。
王摩诘在终南山下辋川别业的半官半隐生活时期,留下《山居秋暝》一诗,其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动静相宜幽清明净之景,自然洒脱之情散落于诗句里外,后人一时奉为圭臬,难以超越。
温飞卿又有不同,“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以无声胜有声,诗人静观事物细致入微,又信手写来,不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石云先生的《山居》,最佳两句当然逃不脱“微霜观古木,细雨摆轻舟”,观古木而见微霜,摆轻舟而淋细雨,散淡之味与王摩诘可以一比,旧愁与凡尘,又读出王摩诘飘忽的入世出世之况味。
写这首诗,理想的时间应当是暮秋时分,醉心山水壑丘,多美的事啊。
在现代社会,这种田园追求无疑是石云内心真的想去践行而不能的事呢。
陈克海:
从石云的诗书看理想人生
一个人究竟该怎样努力,才能活成理想的样子?石云先生的诗与书法可以提供一个借鉴。
石云的书法,留心笔迹,博采今古,点画之间,跌宕遒丽,筋骨紧密,幽深古雅。
石云的诗句本身清秀。兴来不止吟诵古句,月满还要神游八荒。走笔成文,如满树繁花,诗句仿佛随意拣选,闲情却是自然涌出,盈千累万,处处坦荡,都是兴趣,无尽欢喜。
石云读画,是在读画,也是在求证,山月随人,悠悠我心,云水清浅,一派天真。亦是胸怀丘壑,清风浩荡,连冈尽望,满纸画屏。
所谓热爱生活,美好人生,不外乎精心率意,顺其自然,尽人事,听天命。而在石云先生笔下,阅读就是生活,笃学即为修行。看似简朴,随口读来,从容自在,沉着痛快,还有一股活泼精神,豁然游荡。
诗人的志趣,对生活的了悟,都在里头。
张二棍:
石云在缔造一个万物平等,
众生皆美的理想国
石云先生的诗歌,是物我两在,万千气象的在场书写,主动屏蔽了今人写古诗的诸多通病。他不会为了拼凑诗意,而扭捏着,用一些业已淡出生活的纯古典意象。他一定深谙,凌空虚蹈的唯美,不过是海市蜃楼,而轻飘飘的抒情,也终究会如浪花般消弭。
石云先生擅长如何驭气成虹,以境化心,将心中的涓滴,汇流成一首首可感可知,画面感十足的及物之作。石云先生让一行行安安静静的句子,匍匐在纸上的时候,事实上他在缔造一个万物平等,众生皆美的理想国。
柔软的与坚硬的,宏大的与渺小的,永恒的与短暂的,在这些句子中各就其位,兄弟姐妹般彼此依赖着、成全着、关照着。
我想,每一个严肃的诗人终其一生,必然都在思考自己羸弱的肉身,与这个亘古宇宙,以及宇宙之中万物的关系。
郭新瑞:
石云用他的方式
转化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石云用他固有的方式来转化我们对待传统和古典文化的态度,并重新表达我们共有的沉淀在内心深处的隐秘奥义,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归纳起来,却逃不脱以下四点:
宇宙观,石云的诗歌极具道心,这是其个人价值观使然,使其在感应万物时有造化,使其审美的逻辑起点为真,真实,真切。
主体意识,就是个人价值取向,这由他的思想、品行、见识、才情决定,相识他的人有目共睹。
学识,石云在大学期间曾系统地学习过诗歌理论,写诗自是心领神会,再加上他这些年的社会游历,写的诗当然妙逸神能。
心性,多年的相处,深知他是一个心性不异,即心即性之人。
结合前面几点,我推断出石云的诗具备高雅闲淡的诗性,朴素又华丽的诗品,雄强而文秀的气格,高古淡逸的风骨。
古董:
石云的诗,
带着春光的明媚和纯净,
触及我们的灵魂
诗人是感悟时代最敏锐的神经,他具有一种奇异而珍贵的才能,能够从自我的心跳中,自我血液的奔流中,听见人性最内在最隐秘的渴求。诗由此超越了喃喃自语,从而被更多的人们倾听。
石云老师的诗,是触及我们灵魂的诗,它带着春光的明媚和纯净,带着夏日荷花的幽香。他的诗跳跃性,画面感很强,诗风像杜牧。正如他自己所言,也学陶翁,在内心的空旷处采菊东篱,种豆南山。
石云老师有诗句:“兴来吟古句,月满去耕山”。“月满”是景满,天地同怀,俱撒清辉;也是情满,兴致盎然,播种希望。
石云老师的书法文气十足。写书法就是写自己,不是练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学问、思想、品味、境界,修养等等各方面综合的素质,长年积累养出来的。石云作书不取时尚风潮,而独守孤寂之道;其韵清雅,其意在“艺”、“学”之间,尤可以学者诗人而统驭书旨。
孔令剑主持发言
真正的优秀的诗歌
无论古今、超越时空
石云先生诗书兼长,其诗意境清雅有高格,其书古拙自然无习气,其人质朴率亦儒雅,诗书人三位一体,有目共睹,颇得众誉。
虽然写旧体诗,但丝毫不妨碍石云先生和我们写现代诗的朋友们相知相交,我想首先是因为真正的、优秀的诗歌是无论古今、超越时空的,而作为神思飞扬、激情喷薄的诗歌写作者,哪一个人的身体里不都怀有一颗貌似苍老而又年轻、富有生命力的心?
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诗歌的滋养,石云先生的书法才会别具一格,常在高境,尤其他多年只书自作诗的追求,更是众人所不能及的选择,令人击节,此次西泠印社《石云诗书合集》的隆重推出就是最好的证明。
杜学文在《石云诗书合集》
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关于石云的书法,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石云的书法包含着他对汉字的感悟和理解。一个书法家能不能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通过书写表达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汉字是一个深刻的生命体验,只有将它的形成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状态融合一体才是好的书法作品。那么,书法家能否将之表达出来非常关键。我可以断定,石云先生的书法就存在我所说的这个东西,是生命状态的一种自然流露,其中包含对这个汉字的一种尊敬。
同时,石云在书法创作时,我觉得他是处于一个无我的状态。他的几首诗,跟我对他书法的感觉是一致的,“无我”的状态,就是没有因“我”掺杂其他的东西。就比如说,是不是有古人之风,是不是能超越别人,也不是说要表达物质的、欲望的东西,也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表达。
刚才大家提到古意,就是旧体诗有没有古意,这个古意是什么?我觉得我们今人写古诗,古意不仅涉及到格式、用词、节奏、古音的问题,还有心境的问题。
古人的心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以今人来通古人,发现现在依然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传承下来。另外,就是古人怎么看自己的存在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国人知道自己是生活在宇宙时空的大自然当中,和大自然是一体的,所以不论是作文或者写诗,他一定是把自己和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而不是相互分离的。石云的诗里就充分表达了这一点,他的情绪是在大自然当中体现出来的,自然界和诗歌创作者的这个生命形态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所以这也是能够表现出古意的一个很重要方面,也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合作,诗人在呈现自我情感、想法的时候与自然是相通的,道家、儒家、法家都强调这一点,这也是中国文化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
石云的诗里面,比较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甚至我们可以判断它可以是一首唐诗,至少是非常接近。
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人类拥有很高智慧的时代,我们中国文化中还延续着这种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石云是体现得比较好的。当然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说写现代生活,比如说写高铁、互联网能不能用近体诗表达出来古意,这是对近体诗一个挑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代诗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手法和表达形式,如何冲破旧体诗对情感的束缚,使表达更自由,形式更解放。另外,解放到什么程度为好,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意象附着在它身上,使得现代诗歌既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同时还能表达出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境界,也就是人和自然浑然一体的这种境界,我觉得这可以是现代诗寻求突破的一个切入点。
今天这个座谈会水平很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从诗歌的诗体,诗歌的创作,比如从诗书画一体、天地人一体的层面说,有的从哲学,比如从人性的层面说,大家思考问题非常深入,很有水平。
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年龄、职业、兴趣爱好都不一样,但是我们还能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诗人写出更多和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优秀诗作,也希望我们的艺术家们,努力表现出我们这个时代人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
祝福石云,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出现,也祝大家事业更上一层楼。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